一文了解transformer(通俗易懂版本)
最近看transformer太难懂了,就想写一篇简单的能看懂的,transformer是如何工作的。本篇不会过渡研究算法, 那玩意一般人也看不懂。
大家好,我是烤鸭:
最近看transformer太难懂了,就想写一篇简单的能看懂的,transformer是如何工作的。本篇不会过渡研究算法, 那玩意一般人也看不懂。
概念
Transformer是一种基于自注意力机制的深度学习模型,通过并行化处理序列数据,摆脱了传统循环神经网络(RNN)和卷积神经网络(CNN)的局限性,成为驱动自然语言处理领域(如BERT、GPT等)突破性进展的核心架构。
举个栗子
班级讨论明天去哪儿春游,每人提一个地点,最终选出最佳方案。
输入处理 -> 自注意力机制 -> 多头注意力
1. 输入处理(词嵌入 + 位置编码)
- 词嵌入:把每个地点(如“公园”“爬山”“游乐园”)变成一个“特征向量”,包含“是否需要门票”“是否适合野餐”等信息。
比如:“公园”向量可能是[便宜=1, 有草坪=1, 需走路=0]
。 - 位置编码:给每个地点标上序号,让模型知道谁先谁后(比如小张先提“公园”,小李后提“爬山”)。
比如:给“公园”加上[位置1=1, 位置2=0, 位置3=0]
。
2. 自注意力机制(核心!像“互相八卦”找重点)
-
目标:让每个地点(如“爬山”)看看其他地点(如“公园”“游乐园”)和自己是否“相关”。
-
步骤:
-
生成查询(Q)、键(K)、值(V):
把每个地点的向量拆成三部分:
- Q(我要问的问题):比如“是否需要体力?”
- K(我的回答):比如“爬山”的K可能回答“需要体力=1”。
- V(我的全部信息):比如“爬山”的V包含“风景好=1, 需装备=1”。
-
计算注意力分数:
用Q去匹配其他地点的K(比如“是否需要体力?” vs “爬山”的K),分数越高表示越相关。
比如:“爬山”和“需要体力”高度相关,得分0.9;“公园”得分0.2。 -
加权求和:
用注意力分数给其他地点的V加权,生成当前地点的新向量。
比如:“爬山”的新向量 = 0.9ד爬山”V + 0.1ד公园”V + 0.0ד游乐园”V。
-
3. 多头注意力(Multi-Head Attention)
- 技术定义:把注意力分成多组,每组关注不同问题(如费用、趣味性)。
- 班级比喻:
- 班级分成3组讨论:
- 费用组:讨论门票价格。
- 趣味组:讨论好玩程度。
- 后勤组:讨论安全性和方便性。
- 最后汇总各组结论,选出综合最佳地点
- 班级分成3组讨论:
4. MOE前馈网络(升级!像“专家会诊”后综合建议)
-
核心变化:用多个专家(子模型)替代单一的前馈网络,每个专家擅长不同领域。
-
步骤:
-
专家分组:
比如分成3组专家:
- 自然专家:擅长评估自然风光(如“爬山”的景色、空气质量)。
- 娱乐专家:擅长评估游乐设施(如“游乐园”的刺激性、适合年龄)。
- 后勤专家:擅长评估费用、安全性(如“公园”是否免费、有无意外风险)。
-
动态路由:
根据地点类型,用“门控网络”决定使用哪些专家。
比如:“爬山”会激活自然专家和后勤专家(评估安全性和体力需求),而“游乐园”会激活娱乐专家和后勤专家(评估费用与趣味性)。 -
专家计算:
被选中的专家对地点向量进行细化处理(如自然专家给“爬山”加“风景分”,后勤专家扣“体力消耗分”)。 -
综合结果:
将所有专家的输出加权求和,得到最终评分向量。
-
5. 输出结果
- 最终每个地点有一个综合评分向量,选出最高分的(比如“公园”因“便宜+安全”胜出)。
关键比喻总结
- 自注意力 = 互相八卦找重点(谁和谁有关联)。
- 多头注意力 = 分组讨论后汇总(多角度分析)。
- MOE = 专家会诊(不同专家处理不同问题,动态协作)。
- 门控网络 = 分诊台(决定病人该看哪个科室)。
- 专家小组 = 专科医生(各展所长,提升决策质量)。
流程架构图
对照流程图
1. 向量是如何产生的?(词嵌入 + 位置编码)
- 词嵌入(Input Embedding):
- 比喻:给每个春游地点(如“公园”“爬山”)发一张“身份证”,上面贴着关键信息标签。
- 技术:模型通过训练,把每个单词/地点转换成一个固定长度的向量(比如
[是否需要门票, 有无草坪, 是否适合野餐, ...]
)。 - 例子:
- “公园”向量:
[门票=否, 草坪=有, 野餐=是, 体力=少]
- “爬山”向量:
[门票=否, 草坪=无, 野餐=否, 体力=多]
- “公园”向量:
- 位置编码(Positional Encoding):
- 比喻:给每个地点贴上“座位号”,让模型知道谁先谁后(比如小张先提“公园”,小李后提“爬山”)。
- 技术:通过数学公式生成位置向量(比如
[位置1=1, 位置2=0.5, 位置3=0.3...]
),与词向量相加。 - 例子:
- “公园”最终向量 =
[门票=否, 草坪=有, 野餐=是, 体力=少, 位置1=1]
- “爬山”最终向量 =
[门票=否, 草坪=无, 野餐=否, 体力=多, 位置2=0.5]
- “公园”最终向量 =
2. 编码器(Encoder):提取信息
-
比喻:班级里的“情报小组”,专门收集和分析所有地点的信息。
-
结构:由多个编码层堆叠而成,每层包含自注意力机制和前馈网络。
-
流程:
-
自注意力(Self Attention): 学生们互相八卦,找出谁和谁有关联。 (比如“爬山”和“需要体力”相关)。
-
残差网络和归一化( Add & Norm):
-
比喻:老师总结学生讨论,并标准化重点(避免信息过载)。
-
操作:将原始输入与自注意力输出相加,再通过层归一化(LayerNorm)。
-
-
多头注意力(Multi-Head Attention):分组讨论不同话题(如费用、趣味性),汇总多角度信息。
-
残差网络和归一化( Add & Norm):
- 比喻:各组提交报告后,班长汇总并统一格式。
- 操作:将多头注意力输出与输入相加,再通过层归一化。
-
前馈网络(Feed Forward or MoE):像“专家”一样,对地点向量做微调(比如“公园安全性高”加1分)。
-
残差网络和归一化( Add & Norm):
- 比喻:将分析结果与原始报告对比,确保逻辑一致。
- 操作:将前馈网络输出与输入相加,再通过层归一化。
-
-
输出:编码器最终输出一组上下文向量,每个向量包含地点的综合信息(比如“爬山”向量包含了体力需求、风景评分等)。
3. 解码器(Decoder):生成结果
-
比喻:班级的“计划小组”,根据编码器提供的信息,制定最终春游方案。
-
结构:同样由多个解码层堆叠,每层包含自注意力、编码器-解码器注意力(交叉注意力)和前馈网络。
-
流程:
-
掩码注意力(Masked Multi-head-Attention):
- 比喻:班长在生成报告时,只能看到之前分析的内容(如先写“预算合理”,再写“活动丰富”)。通过掩码机制,确保报告生成符合逻辑顺序,避免“未卜先知”。
- 操作:生成报告的第t步时,屏蔽第t+1步及之后的所有信息。将报告生成任务分成多个头(如预算分析、趣味性分析、安全性分析),每个头在掩码限制下独立工作。
-
残差网络和归一化( Add & Norm):
- 比喻:班长检查总结是否遗漏重点,并调整语气。
- 操作:将自注意力输出与输入相加,再通过层归一化。
-
多头注意力(Multi-Head Attention): 将各组讨论结果(编码器输出)与班长的总结(解码器状态)结合。 用解码器的查询向量匹配编码器的键向量,计算交叉注意力。
-
残差网络和归一化( Add & Norm):
- 比喻: 结合讨论结果和班长总结,形成初步方案。
- 操作: 将交叉注意力输出与输入相加,再通过层归一化。
-
前馈网络(Feed Forward or MoE): 请“决策顾问”对方案做最终优化(如平衡预算和趣味性)。 将交叉注意力输出输入到全连接网络,生成决策特征。
-
残差网络和归一化( Add & Norm):
- 比喻: 将优化方案与初步方案对比,确保合理性。
- 操作: 将前馈网络输出与输入相加,再通过层归一化。
-
-
输出:编码器最终输出一组上下文向量,每个向量包含地点的综合信息(比如“爬山”向量包含了体力需求、风景评分等)。
4. 输出:
-
线性层(Linear Layer):
- 特征转换器:
- 作用:将原始特征(如“便宜=1”)转换为更复杂的表示(如“公园”
[便宜=1, 安全=1, 趣味=0.8]
),增强模型的表达能力。 - 比喻:像“数据加工站”,将原始数据加工成更有用的信息。
- 作用:将原始特征(如“便宜=1”)转换为更复杂的表示(如“公园”
- 特征转换器:
-
归一化指数函数 (Softmax):
- 概率计算器:
- 作用:将线性层的输出转换为概率分布,使模型能够做出概率性决策。
- 比喻:像“投票计数器”,统计每个地点的支持率,选择最受欢迎的地点。
5. 残差网络和归一化( Add & Norm):
1. 残差网络(Residual Network)
核心思想:通过引入跳跃连接(Skip Connection),使得深层网络的训练变得更加容易。
为什么需要残差网络?
在深度神经网络中,随着层数的增加,梯度可能会逐渐消失或爆炸,导致模型难以训练。残差网络通过跳跃连接,将输入直接传递到后面的层,使得网络可以更容易地学习恒等映射(即输入等于输出),从而缓解梯度消失问题。
比如: 想象一下,你在玩一个传话游戏,每个人悄悄告诉下一个人一句话。如果队伍很长,传到后面的话可能早就变样了!残差网络就像在中间加几个“大声公”,让后面的人能直接听到前面人的话,这样传话就更准确了。
2. 归一化(Normalization)
核心思想:对神经网络的激活值进行归一化,使其分布更加稳定,从而加速训练并提高模型性能。
为什么需要归一化?
在深度神经网络中,随着层数的增加,激活值的分布可能会逐渐偏移(如方差增大或均值偏移),导致梯度消失或爆炸,训练变得不稳定。归一化通过调整激活值的分布,缓解这一问题。
比如: 假设你要教一个机器人认水果,但苹果有红的、绿的,香蕉有黄的、带斑点的……颜色差异太大,机器人可能会“蒙圈”。归一化就像把所有水果的颜色都调整到同一个亮度范围,比如都变暗一点,这样机器人就能更容易发现它们的共同特征了。
PS:早在没有机器学习之前,我们对比图片的时候也会经过一系列重复的操作,比如灰度、噪声、二值化等等,其实也可以看做是归一化的一个表现。
总结
以班级春游为例,先从业务角度解释了下,又根据transformer的架构从技术角度解释了下,还是比较通俗易懂的。本篇不涉及任何算法,基本上应该都能看懂。
如果做机器学习的话,肯定要深入底层算法。如果做应用层的话,了解前沿技术即可,更需要关注的在业务中的实际使用。AI不是万能的,找到合适的场景事半功倍。
文章参考
更多推荐
所有评论(0)